索 引 号: | 112207000135491313/2021-02576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意见 |
发文机关: | 松原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年05月25日 |
标 题: |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松原市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指导意见 | ||
发文字号: | 松政发〔2021〕5号 | 发布日期: | 2021年06月01日 |
索 引 号: | 112207000135491313/2021-02576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意见 |
发文机关: | 松原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年05月25日 |
标 题: | 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松原市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指导意见 |
发文字号: | 松政发〔2021〕5号 |
发布日期: | 2021年06月01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推进bbin宝盈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农业,加快全市耕地质量保护、恢复提升耕地地力、秸秆焚烧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结合bbin宝盈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通过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支撑与产业培育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加快在bbin宝盈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区域
松原市保护性耕作在宁江区、bbin宝盈、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和松原哈达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实施。重点开展玉米、水稻、高粱为重点,积极探索大豆、小麦等其它作物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三、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00万亩,占全市玉米面积67.2%,占耕地总面积43.1%(玉米面积1190万亩、总播种面积1856万亩)。积极落实国家保护性耕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积极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体系,夯实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的物质技术基础。积极完善保护性耕作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技术应用规范到位。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bbin宝盈适宜区域主流耕作技术,实施区域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二)年度目标。实施面积计划要与农户的认知接受程度和关键机具保障服务能力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2021年在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670万亩,其中,长岭县270万亩、bbin宝盈140万亩、前郭县130万亩、乾安县110万亩、宁江区17万亩、松原哈达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3万亩。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bbin宝盈和宁江区建设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村不少于2个、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不少于10个。2022—2025年各县(市、区)年度任务,根据省下达的指标具体确定。
四、任务落实
按照省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各地要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强化任务落实,确保完成预期目标。
一要努力扩大实施面积。按照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和农业发展实际,将秸杆覆盖还田免(少)耕方式作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优先选项,努力扩大保护性耕作适宜区域实施面积。
二要细化落实作业任务。要早谋划、早准备、早启动,抓住秋季收获作业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选择适宜地块,预留覆盖秸杆,将任务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地块、种植户、作业者,确保任务面积不落空。
三要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谋划好示范基地建设,按照省里要求,以乡、村级基地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1000亩、200亩,选择具备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提前做好地块的预留工作,为示范基地建设打好基础。
五、实施办法
各县(市、区)要学深学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2021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农机发〔2021〕6号)精神,结合本地土壤、水分、积温、作物行距、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要在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秸秆地表覆盖比例,尽量降低耕作次数和强度,减少土壤扰动,提升保护性耕作质量。
(一)旱田作物保护性耕作模式。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包括秸秆整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集行覆盖还田等。一是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在起垄种植的地块,秋季机械收获后,将秸秆集中覆盖在垄沟,春季适时用免耕机播种,2021年6月末进行中耕培垄,行距60厘米左右。这种种植模式实现了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农民容易接受,适用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地块。二是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在秋季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覆盖在地表,春季适时用免耕机直接在苗带播种。此模式适用于土壤疏松的地块,特别是风砂区和坡岗地更适宜,优点是可减少农机作业次数,保护土壤,抗风蚀和水蚀,保水抗旱效果好。这项技术也是bbin宝盈重点推广的技术。三是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在秋季收获后,地上留有一定高度的秸秆(25厘米以上),春耕时田间不进行翻地和机械灭茬,播种在原垄垄侧扣帮种植,该种植模式减少失墒。此技术适合地势低洼及山坡地,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四是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在春季玉米秸秆可以任意翻动、机车能够进地时进行作业,用归行机进行秸秆归行处理,建议归行和播种作业同时进行,或者播种前3—5天进行归行作业。作业后播种带宽度为58—70厘米,秸秆归行整齐、紧密,保证播种带间距一致。
(二)水田作物保护性耕作模式。机械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洒地表,秋季采用水田耙浆机一次完成旋耕、埋茬、打浆、平地等机械化作业。一是秋季水打浆技术。灌水后喷施秸秆腐熟剂或施尿素50公斤/公顷(用以加快稻草腐烂),水层深度能盖住地皮为准或寸水,泡田一定要保证泡透15—20厘米,待泡透后形成花达水或寸水不露泥时,用水田新型综合耙浆机械进行灭茬、打浆、平整、一次性完成作业。二是春季水打浆技术。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开展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水打浆试验,打浆技术可参照秋季水打浆。同时要建立定位监测点,通过跟踪监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水打浆后,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农作物产量情况,以及为秸秆全量还田春季水打浆模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制定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等政策提供参考,技术成熟可全市推广。
旱田保护性耕作除秸秆整秆覆盖还田、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地块,剩余有秸秆地块要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覆盖还田这种方式。各县(市、区)要责成各乡(镇、村)加大宣传,逐一排查,掌握好秸秆面积,同时要入户与农民签订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协议书,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实施进度。有条件的乡(镇、村)可由农民或合作社实施,因机械限制建议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实施,补助正常发放。各县(市、区)可根据不同技术模式实行差异化补助,建议对秸秆还田量大、动土少的提高补助标准。在推广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实施过程中,机械车主因利润低,实施意愿不强,建议各县(市、区)对秸秆综合利用等涉农资金予以大力整合统筹使用。
六、保障措施
各地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组织抓好组织落实、机具装备、宣传培训等相关工作,为完成保护性耕作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由负责同志牵头的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领导小组,建立起政府领导、上下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农业农村(农机)部门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实施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强化组织推动,逐级落实任务面积,逐级夯实工作责任,细化重点工作细节,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宣传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政府扶持政策等,做到实施区域全覆盖,促进技术进村入户。
(三)加强信息公开。各地要建立查验核实和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以多种形式公开补助的程序、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要将受益农户、补助面积和补助金额等相关信息,在当地进行公示,让补助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坚决防止在补助实施中出现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弄虚作假等情况发生。
(四)加强监督管理。各地要明确补助作业地块的验收标准,强化具体监管措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补资金,严防虚报补助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标准、套取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发生。要鼓励各地积极采取信息化远程电子监测技术核验作业面积,监测数据可作为兑付补助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各实施地区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相关文件资料、信息化平台监测数据等要留存备查。市督考办将对各地保护性耕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推进缓慢的县(市、区)将进行通报批评。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