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日
松原市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6〕10号),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发展,更好服务健康松原建设,特制定此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bbin宝盈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健康松原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打造一批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医药健康支柱产业中的作用持续增强,中医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一)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1.加强中医医院建设。全面加强县级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建设,推动bbin宝盈设置公立二级中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专科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编办负责)
2.强化综合医院等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床位不低于总床位的5%;每年要培养和引进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才;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推行中医人员参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诊查房制度。(市卫计委、市编办负责)
3.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市、县级中医医院与省级中医医院以集团化、共建、对口支援等形式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医疗联合体制度。在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县乡一体化”管理试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单独设岗,统筹调配,定期考核,合理流动。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75%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乡村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市卫计委、市编办负责)
4.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开展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创建活动,对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供财政保障。推动中医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区域中医诊疗技术中心,重点做好中医特色专科诊疗服务,打造核心功能区,建立专科专病协同协作机制,提升优势专病诊疗能力、中医应急能力、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能力。(市卫计委、市财政局负责)
5.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加大中药制剂室的投入,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委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和药品生产企业加工配制中药制剂。进一步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发,增加中药特色制剂配制品种,提高制剂质量和配制水平。(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食药监局负责)
6.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前郭县蒙医医院建设,推动前郭县各级医疗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研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负责)
7.加强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远程诊疗、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建设。支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中医医师诊疗预约、健康咨询公众微信服务平台。开展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二)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8.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中心,在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区。按期完成松原市中医院中医康复科建设项目。将中医治未病中心与康复科建设相融合,增加康复床位数量,开展规范的中医健康体检和健康干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市卫计委、市财政局负责)
9.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按期完成前郭县中医院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设。推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药技术、专业人员等服务支撑。支持乾安县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医养服务新模式试点。30%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立中医诊疗机构或与中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5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便捷获取中医药健康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
10.探索建设中医药健康园区。积极探索中医药健康园区、街区建设试点的可行性,建设涵盖中医养生、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和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产业相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园区、街区,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哈达山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市卫计委负责)
11.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展以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体验为主题,融中医观光、疗养康复、特色医疗、美容保健、会展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实施“旅游+中医药”行动,开设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星级评选活动。(市旅游局、市卫计委负责)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2.加强中医药人才管理。各级政府要建立中医药人才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引进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比例,到2018年,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4人。(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编办、市财政局负责)
1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措施,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师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医药拜师和跟师学习活动。开展省名中医工作室和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优秀青年中医。(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编办负责)
14.加强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中医专业)培养工作,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健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实现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全覆盖。(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15.建立评价与激励制度。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自身特点,制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印发松原市“十百千”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活动;到2018年,省、市名中医超过20人,基层优秀中医超过20人。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价监局负责)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与保护发展
16.加强中医药研究创新。积极申报中医药科技项目课题,提升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做好中医药理论继承和传统知识保护,开展晚清以来地方医药文献及流派研究,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bbin宝盈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经验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加强对传统制药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科技局、市农委负责)
17.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管理,引导中药材生产技术创新,加快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和中药材种植、生产与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到2018年,全市中药材产业(种植、养殖及初加工)实现产值30亿元;重点发展5种以上bbin宝盈道地大宗常用中药材,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对采收或初加工的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100%。(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工信局负责)
(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8.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每年九月份确定为“中医药宣传月”,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组织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提高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负责)
19.创新中医文化普及形式。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中医养生保健手册和科普读物。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利用城市广场等休闲场所大力推广普及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创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负责)
20.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事业,将发展中医药工作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各地要根据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及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依据部门职责,全力推进工作。
(二)强化考核评估
市卫计委要牵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本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不按规定落实或工作进展严重滞后的地区及部门,市政府将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并按规定进行追责。
(三)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中医药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影响,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