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宝盈

当前位置: 松原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返回外部展示平台
索  引 号: 112207000135491313/2016-05511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标      题: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松政办发〔2016〕40号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索  引 号: 112207000135491313/2016-05511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标      题: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松政办发〔2016〕40号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日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

  (2016—203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未来十五年bbin宝盈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日益旺盛的需求,结合bbin宝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209家(其中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院4家、民营中医医院7家、中医门诊部5家、中医诊所192家);中医医院床位数1451张,占全市病床数的31%;注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含助理)1628人,占全市执业(含助理)医师的22.5%;2015年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达到66.1万人次,占全市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9%。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bbin宝盈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发展规模和水平还较低。

  当前,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机遇,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统筹推进健康松原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打造一批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医药健康支柱产业中的作用持续增强,中医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到2030年,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拥有一支能够充分满足bbin宝盈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初步形成有松原特色的中医药品牌,中医药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县每级设置1个公立中医类医院,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

  3促进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发展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4放宽中医药服务执业准入。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5发展互联网+中医医疗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6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

  7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健康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

  8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探索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

  (三)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9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研究。

  (四)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0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种植和生产,推进精准扶贫。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实施中药材质量保障工程。

  (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1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降低中成药虚高药价,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在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中医重点专科领军人才,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基层中医药人才以及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等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健全名中医师评选表彰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三)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对患者处方真实有效性的网络核查机制,实现与人口健康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等传统媒体和网站、手机等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